據不完全統計,北京市網絡訂餐日均訂單超過300萬份,交易額過億元。放眼全國,每年通過互聯網銷售的食品近10萬億元,市場規模巨大。
“互聯網+食品安全”已經遠遠超過一般意義上的疊加、融通、整合,已經完全一體化,使人們的生活更加快捷、便利,也讓政府監管工作延伸到了一個新的領域。如何為互聯網時代的食品安全筑起新的保護墻?對監管部門來說,用好“互聯網+大數據”這個工具是重中之重?;ヂ摼W上的問題,可以利用互聯網來解決。
在近日召開的“互聯網+食品安全”論壇上,國務院食安辦副主任、市場監管總局副局長孫梅君就表示,“互聯網+食品”新業態蓬勃發展,線上線下融合打通,重構了生產經營模式,食品安全監管也應順勢而為,進行線上線下聯動的監管方式革命。
互聯網為拓展食品銷售渠道插上翅膀,也讓保障食品安全更有據可循。食品安全追溯是非常重要的監管手段,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為更有效地追溯提供了可能?,F代化的大數據、互聯網、信息化、區塊鏈等技術手段的綜合使用,能更好地搭建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平臺。
食品安全追溯的應用在我國已經發展推廣多年,技術也較為成熟。通過對全國已上線追溯平臺的商超門店銷售數據進行分析,帶有追溯碼的食品銷售額比沒有追溯的同類食品普遍要高20%左右,且保持增長勢頭。食品追溯可以倒逼上游企業按照追溯的標準來更加規范地生產。由此,可追溯本身形成了一個閉合的鏈條,一個良性運轉的生態圈。
當然,食品追溯是一個多方參與,互相協作形成的成果。如果一個食品全流程的追溯鏈上缺乏政府、商家和公眾等多方力量中任何一方的參與和聯動,就無法形成真正有效的社會共治機制,很難做到食品安全監管全環節無死角。
如今,互聯網技術在我國快速發展、應用,科技給大家帶來快節奏生活的同時,也為我國食品安全帶來了機遇??萍甲尰ヂ摼W+食品更加透明,并將織就一張為食品安全保駕護航的巨網。
上一篇:公司組織的葡萄采摘活動完美謝幕